人與環境友善共好
人與環境友善共好
  • 首頁
  • 關於我們
  • 養泉公益基金會
  • 24節氣身心安好
  • 知識臉書
  • 任務・服務
  • 本草生活
  • QA 與我們連絡
四時五季 養生自己來

24節氣身心安好

為了讓先民們能得知寒暑氣候變化而決定農事進展或作為生活起居的參考,古代曆法學家於是規定:將每年冬至到次年冬至的一回歸年時間平分為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將二個中氣等分稱為節氣,此為24節氣的來源⋯⋯

・農業部・

一年24節氣⭕️春、夏節氣知多少?

立春 料峭浴暖陽

  • 2025年立春:2月3日
  • 節氣之首「立春」象徵冬去春來,舊的一年結束,新氣象初始。立春首日亦稱『春節』、多有迎春活動,但由於二十四節氣基於太陽曆法,於不同年份與農曆春節互有先後,因此傳統過年假期大致落在大寒與立春之際。民國三十年,國民政府於抗戰期間第一次農林行政會議定立春當日為「農民節」沿用至今,足見春之始象徵農耕開工,在民以食為天的文化下格外受到重視。
  • 立春溫度從全年最低點漸回升,仍相當寒冷,須備好冬裝禦寒。此時適合多泡澡、足浴促進血液循環,更可加入一些具香氣的藥材如艾草、佩蘭、乾薑、桂枝、紅花、青皮等溫暖經絡、改善代謝。飲食建議辛溫及甘味的食材,比起冬令應增加蔬菜類的比例。韭菜、香菜、洋蔥、芹菜、豆鼓等辛香料調理清爽熱湯料理如南瓜羅宋湯、銀芽排骨湯,能溫暖活絡、補充能量。
  • 春令五行屬木、宜養肝。早春夜仍長,應把握時機充足睡眠,中醫理論:午夜23:00至凌晨3:00子、丑兩時辰身體經絡循行走膽經與肝經,意味身體透過此時休眠修復肝膽解毒功能,可以說是養生必睡的黃金4小時、尤其是春季養肝期。此外「四物湯」是知名婦科要藥,本身實質是補肝血的基本方。(撰文/邱仲呈、校修/李豐裕中醫師)

雨水 草木萌動時

  • 2025年雨水:2月18日
  • 春季自古象徵天地復甦、生機盎然,帶來生命力的除了氣溫略回升外,降雨使土壤及大氣中濕度增加也替大自然萬物滋養。
  • 「雨水」標誌春雨來臨,但台灣南部相對晴朗乾冷,北部地區對此節氣的陰雨綿綿更加有感。此時農作遇雨則今年可能豐收,物候多描述雨水時節『草木萌動』。學校也多在此時結束寒假準備開學,外出時仍應備好外套大衣及雨具,抵禦春寒冷雨。
  • 初春肝氣容易受擾動,唐代藥王孫思邈認為「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是較合適的養生飲食,酸味食材應適量,豌豆、毛豆、蘆筍、荸齊、蓮藕可列為主食。環境濕氣重易影響腸胃功能,因此加入辛散或行氣的調味有助消化,如青蔥、洋蔥、大蒜等,點心則可搭配紅豆薏仁湯以利身體排水消腫。
  • 足浴是春寒料峭時保養免疫系統的良方,除了溫暖下肢促進血液循環,加入車前草、荷葉、香薷、佩蘭及柑橘皮等利水化濕藥材配置的湯浴包,能增進體內代謝、排除濕氣的效率,亦可提升沐浴時的香氣來舒暢精神。
  • 柑橘皮入浴,作為水果食用後的資源再利用,也是一種簡廉的保健法。熟果橘子皮在中藥作『陳皮』、未熟果皮為『青皮』,兩者均可理氣和胃、促進代謝,但青皮行氣解鬱之效比陳皮猛烈;而中藥『枳實』則為酸橙的乾燥熟果,未熟果為『枳殼』,功效是破氣解食積。以上同屬「柑橘屬」家族統稱包含:柚、橘、柑、橙、桔、櫞、檸檬等,合計全世界總產量最大的水果類別。其中柳橙、橘子是冬季至初春常見的水果,檸檬更可於春天協助肝解毒。(撰文/邱仲呈、校修/黃國全中醫師)

驚蟄 出戶掃春困

  • 2025年驚蟄:3月5日
  • 春雷初響,時令進入「驚蟄」,「蟄」意指蜷伏土中的休眠蟲獸,古人認為雷聲喚醒自然中各種小動物,在經過雨水澆潤的草木間共同交織生機。隨著氣溫緩升,身體調整以適應天氣轉化時會產生「春困」,加上春雨造就高濕氣更會讓人備感身體沉重而感覺像睡不飽,此時應去戶外踏青、呼吸清爽空氣以促進循環,順勢改變冬季久臥的習慣。
  • 驚蟄的養生原則是順應環境及體內漸長的陽氣「舒肝養脾」,以清淡甘補者為佳,雞肉、春筍、豆芽及大豆製品如豆腐、豆干等為主,青綠蔬菜如菠菜、芹菜、油菜等增量,並搭配柑橘、香蕉等適量水果。避免過食油膩與辛辣,因正值陰陽彼此消長期,過補及燥熱食材都有可能擾亂體內平衡,使春季常見的流感、皮膚炎發生率提高。中醫認為肝膽與眼睛健康息息相關,許多有『明目』功效的藥材歸經均屬肝,而取自枸杞熟果的「枸杞子」正是典型且因其性平和而更適合用於稍涼的初春養肝。以補益肝腎之精氣見長且能明目、減緩視力衰退,可作泡茶及藥膳料理調味的常見食材等級中藥。
  • 驚蟄是代表春季萬物生發的象徵,家戶為避免害蟲甦醒侵入,會有抖衣驅趕蝨蚤、門前撒石灰避蟲蟻的習俗。人類社會也有許多開工儀式,農業上開始插秧耕種、工商界祭祀土地神祈求營收稱為「做牙」、而其中驚蟄期間農曆二月初二的『頭牙』與大小寒間農曆十二月的『尾牙』最為隆重,民俗上會在頭牙製作『潤餅(又稱春捲)』祈求「年年如春」的榮景持續,內容多包含豆芽、干絲、蘿蔔絲、蒜青以及花生粉等當季養生時蔬。(撰文/邱仲呈、校修/方謨德中醫師)

春分 信風百花開

  • 2025年春分:3月20日
  • 『日暝對分』的春分日夜均分12小時,此時太陽直射赤道。台灣許多俗諺描寫「春分」天氣現象:『春分落雨落到清明』敘述春季多雨,二十四節氣中以『雨』為名的均在春;『二八月亂穿衣』則指春分與秋分陰陽交替冷熱無常,氣溫合適衣著可能天天變換,留意日夜溫差避免著涼,充足睡眠養肝陰。
  • 仲春時節應「扶陽平肝」,避免過食辛辣、油膩的食物,綠色食材多食花椰菜、青江菜、茼蒿、青椒等,並可以香椿、香菜、嫩薑作調味;飯後用當季水果:枇杷、番茄、芭樂等,搭配決明子大麥茶護肝明目。此外春季降雨不斷,以「四君子湯」燉煮排骨,助身體健脾補氣兼化濕,四君子是由『人參、白朮、茯苓、甘草』組成的常見基本方,因藥性溫和如君子般寬厚而得名。現代藥理認為能強化消化吸收功能、提高免疫機能,中藥諸多補益方劑由此方為根基加減調整、演變而來。
  • 百花盛開不僅是春分、更是整個春季的寫照,神話相傳春分的節氣神是溫柔的百花女神,有言春季『花信風至百花開』,春分三候主角:一候海棠、二候梨花、三候木蘭,此外還有杏、李、桃均於春季綻放。而台灣在地的杜鵑花與百合更是代表三月春花。
  • 中藥「辛夷」本身產自初春,為木蘭科植物望春花或紫玉蘭含苞待放的花蕾,多盛開於三月春分。辛夷擅散風寒,通鼻竅,冷熱交替的春季鼻過敏、感冒時若鼻塞流涕及頭痛症狀明顯,多用此藥於方劑配伍。值得一提的是,台灣街頭常見販賣帶有香氣的白色『玉蘭花』,與辛夷為同科但不同屬的植物,兩者分類有明顯差距、不可代用。(撰文/邱仲呈、校修/蔡淑貞中醫師)

清明 祀祖邀春遊

  • 2025年清明:4月4日
  • 「清明」是唯一被列為國定假日的二十四節氣,亦是少數日期浮動的節日、落在每年國曆四月四日至六日之間。原始意涵著重氣候特徵『天地氣清景明,萬物齊顯皆潔』,指此時氣溫舒爽、細雨紛飛、綠意盎然,是適合踏青的好時節。四月也是台灣服裝換季期,尤其中南部白天出門著短袖已然常見。
  • 俗話『清明時節雨紛紛』訴說春季多雨特徵,環境濕氣重也會讓體內濕濁積聚,以「四神湯」為基底燉煮豬肚、排骨或雞肉是排除濕氣的合適藥膳。另外建議可食用胡蘿蔔、牛蒡、杏仁、花生等食材,配合當令水果如桑葚、蓮霧、香蕉等,並以蜂蜜桑菊茶、桂圓紫米粥為茶點,透過平補的方式達到當令養生。春季結果的桑樹全株多用,「桑葉」疏解風熱且平肝明目、常與菊花配伍藥對;「桑白皮」取根皮入藥,善宣肺熱咳喘、利尿消腫;「桑枝」通利關節風濕,「桑葚」食用為主、可滋陰潤腸。
  • 「清明節」與春節、端午、中秋被定為漢族四大傳統節日,自最初純粹的節氣演變至今成祭祀習慣是受到時間相近的『寒食』與『上巳』影響。兩節源自春秋時期,其中『寒食節』被廣為流傳是晉文公紀念被山焚的功臣介之推所立節日,但實際上習俗可追溯至遠古換木取新火的儀式,因而禁止舊木生火,日期定於冬至後105天草木已生長的季春。
  • 農曆3月3日的『上巳節』是上古春浴節與成年禮,後在漢代因氣候宜人適合踏青而成為文人、貴族春遊的習俗,而閩南沿海地區則形成在上巳節祭祖的文化。禮儀中會以中藥「佩蘭」蘭湯沐浴,除在巫醫文化中認為其芬芳可辟邪淨化,中醫理論上佩蘭藥性芳香化體內濕氣以除暈脹、外用能驅蚊蟲。唐代之後,清明節融合『寒食』、『上巳』三相一體,成為祭祖與春遊兼具的重要節日。(撰文/邱仲呈、校修/廖宏哲中醫師)

穀雨 五穀豐登時

  • 2025年穀雨:4月20日
  • 佈穀望雨是「穀雨」節氣的農事寫照,作為春末依然雨量豐沛、有利作物生長;唯此時氣溫上升趨於暖和,台灣中南部通常有提早進入夏天的體感,降雨模式則從春雨的綿綿細雨逐漸轉為鋒面型的「梅雨」、雨量更為集中。整體暖濕天氣會使身體水分代謝效率差,適合以『健脾燥濕』為主軸的保健身體。
  • 穀雨是帶有神話色彩的節氣:「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出自《淮南子》,描繪上古黃帝時期倉頡完成造漢字,功德動天而降下穀米的神蹟,後世便將當日定為「穀雨節」同時作為節氣命名以茲紀念。
  • 穀雨時節是豆類作物盛產期,各種豆類如大豆、豌豆、花豆、豇豆等及五穀雜糧都是此時適合的食材,特別是綠豆不僅是屬春季青色食物、還有豐富蛋白質兼顧清熱利水功效,搭配薏苡仁煮成湯可幫助身體排除濕氣。適量青色的酸味水果如奇異果、檸檬等則可助肝氣運行、增進代謝解毒功能。此時日漸溫暖、日照漸長,體內陽氣增長會讓睡眠期減少而易醒,建議晚睡早起,提升睡眠品質利養肝、修復身體機能。
  • 清明至穀雨期間是春茶採收期,其中植於一千公尺左右的高山茶通常在回暖的穀雨才開始作業。飲茶文化源自中國、可追溯自西漢,十七世紀傳入歐洲後漸成世界流通的飲料,茶葉更撐起台灣早期經濟輸出的三寶之一。歷史悠久的「茶」其實也作為中藥使用,綠茶性微苦寒,清利頭目提神外,能利尿除熱痰、促進消化。部分方劑甚至會以茶為藥引,著名如治頭痛的常用方「川芎茶調散」。(撰文/邱仲呈、校修/蕭世洪中醫師)

立夏 梅雨蟲奏鳴

  • 2025年立夏:5月5日
  • 『蟪蛄鳴、蚯蚓出』大量動物活動是節氣「立夏」的自然現象。亞熱帶台灣夏天升溫明顯,海陸冷熱空氣溫差形成滯留鋒面,使降雨型態改變也意味春天的告別。
  • 國曆五月正式進入「梅雨季」,雨量增大、集中,是僅次颱風的農作天災,人們體感也從濕涼轉為悶濕,容易產生頭胸等上半身不適,伴隨呼吸道及腸胃問題出現。
  • 延續春末積聚的環境濕氣,「利水排濕」依然是初夏的養生要點。綠豆、薏仁煮湯是排濕氣好選擇,蛋白質則可選擇魚、鴨等平偏涼補,搭配胡蘿蔔、番茄、紅棗等紅色食材養心。適度有氧運動有利體內水分代謝,同時提升氣血循環也能調息及改善部份胸悶頭暈情況。
  • 夏天屬火,火氣通於心。除了飲食外,睡眠充足也能避身體發炎上火。然而天熱時體內陽氣足,夜間熟睡時間縮短而適合『晚臥早起』。白天長時間工作勞動易加劇耗氣傷神,因此夏天時在涼爽室內短暫午休半小時至一小時是相當有效的調養,即使是10分鐘閉目養神也能大略靜心、協助全身機能重整。
  • 炎熱天氣的地區,通常會有飲用清熱利尿青草藥茶習慣。「金銀花」是極為常用的清熱解毒中藥,為藤本植物『忍冬』含苞待放的花蕾,依花苞成熟程度會有黃白二色,因而得名。忍冬也指該植物耐受寒冬依然常綠,在台灣的原生種幾乎全年開花、盛花期為春末夏初。金銀花用於呼吸道感染發炎及皮膚炎瘡疹有消炎及抗病毒功能,也是抗新冠肺炎的清冠一號用藥之一;其藤葉藥用為『忍冬藤』能清熱解毒、通經活絡。(撰文/邱仲呈、校修/張瑞麟中醫師)

小滿 吃苦泄諸火

  • 2025年小滿:5月21日
  • 『物致于此小得盈滿』,象徵天地萬物的成長顯見但未到極限,對人類來說最重要的是稻穗略為飽滿、將熟未熟的農事階段。神話相傳蠶神「嫘祖」誕辰於小滿,江南一帶甚至有祈蠶節習俗,通常家蠶養至小滿後開始少食桑葉、進入結繭期,也是織造蠶絲產業活動時節。
  • 在台灣,白天溫度已高,若常在戶外、身體已因受熱邪與溼氣影響,造成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食用酸味或有香氣的食物有助於化解腸胃不適。「藿香棗薑茶」是協助夏暑時令開胃的配方,以藿香、紅棗、生薑、陳皮、山楂熬煮成湯,溫裡不傷胃又能推動體內停滯的氣與水分循環。
  • 小滿日漸悶熱,台灣各地開始出現夏季常見的午後雷陣雨,清除內在濕熱是當季養生關鍵。中醫觀點認為夏季以養心為原則,除了紅色食物如草莓、山楂、番茄等,多吃苦味食材可以泄除體內火氣,減少身體上火發炎,如苦瓜、苦茶、芥菜、芝麻葉等,此外瓜類食物多數有清涼解熱功能,如小黃瓜、西瓜、香瓜等,是夏天適合用於預防保健的蔬果。
  • 諸多清熱藥中,「黃連」可說是『苦味』的代名詞,俗諺『啞巴吃黃連』便可見其苦味強烈。黃連大苦大寒有清熱燥濕之效,善泄心火、胃火等中焦熱毒。現代藥理驗證黃連對微生物的抗病滅菌具相當廣泛的有效性,現代臨床經常應用治療身體各類發炎症。中醫治療常與黃芩、黃柏配伍;而相比黃連清熱力最強,黃芩善清上焦肺火、黃柏則對下焦膀胱大腸清熱較佳,三者併用知名藥方如黃連解毒湯。(撰文/邱仲呈、校修/黃坤山中醫師)

芒種 補氣袪濕

  • 2025年芒種:6月5日
  • 仲夏時分迎端午(又稱天中節),在節氣上屬於芒種、氣溫逐漸攀升至頂。尤其在亞熱帶氣候更是體感變化大、容易生病的時期,在台灣有許多端午節民俗文化及養生保健習慣源自大陸南方楚、越兩地,頗具福建、兩廣的地方色彩。
  • 「端午」一詞最早紀錄出現在唐朝,有端正五(午)惡日的意涵。古人視農曆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端午瘴癘氣最重,因此傳承至今有不少「禳毒驅疫」的習俗,意即祈福避邪、消除災厄與疾病等諸多方法,沿海地方信仰則會祭祀五福大帝以逐瘟疫。
  • 「芒種」代表糧食作物生長旺盛,日漸濕熱也代表蟲獸大發生,其中人們最害怕「五毒」:毒蛇、蟾蜍、蠍子、蜈蚣、蜘蛛便,於是發展出「五瑞」來克制,菖蒲、艾草、石榴、大蒜和龍船花等藥用植物合稱「天中五瑞」,這些草藥都有香氣濃郁、行氣提神、驅蟲解毒的功效。「蒲劍沖天皇斗現,艾旗坤地神鬼驚。」指的就是在門前懸菖蒲、掛艾草可以扭轉家中氣運。
  • 菖蒲香氣可提神紓壓,同屬植物石菖蒲則是鎮靜安神的名貴藥材;最有名的艾草有「百草之王」之稱,不僅能殺菌驅蚊,同時也是婦科溫經要藥;大蒜辛香可抑菌促循環,石榴花、龍船花花期正值端午,都可揮發油分芳香驅蟲。(撰文/邱仲呈、校修/黃盟嵐中醫師)

夏至 養心除煩清火

  • 2025年夏至:6月21日
  • 「夏至」是日照最長、陽氣最盛,但卻不是天氣最熱的節氣(因大地吸收熱能之後的輻射延遲和環境氣候反應條件所致)。夏至之後升溫(中醫所謂的「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契機,也是要預防中暑的關鍵期。
  • 俗諺說:「夏至之日鹿角解、蟬始鳴、半夏生。」象徵陰陽輪轉、萬物生長,因此『鹿角、蟬蛻、半夏』可說是夏至代表性的中藥材。此時鹿角會自然脫落,用於壯陽補腎等症,現在多為人工飼養或用其他藥材代用;蟬破土羽化蛻殼開始大鳴大放,遺留下的殼為蟬蛻,可治療眼疾、退燒、透疹止癢;而半夏則是化痰止嘔的常用中藥,因生長於夏天過半時而得名,有毒,需由中醫師調劑處方。
  • 夏天是養心的季節,顧名思義就是養護我們的心臟(這裡指的是中醫定義的心臟),中醫的理論認為心主神明、主血脈、開竅於舌、其華在面。所以當人體血脈不足時會表現面色蒼白無華、心悸怔忡;神明無法護持,就會產生心神不寧、失眠多夢。
  •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確立的節氣,商朝時只有四季,直到周朝,古人根據「日晷」觀測「日影最短、白天時間最長」的這天定為夏至,開始依序發展出四季中的其他節氣(周代有8節氣: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直到西漢劃分24節氣,這些節氣的氣候特徵根據太陽曆法而更迭、深深影響農耕文化。(撰文/邱仲呈、校修/林宏任中醫師)

小暑 除濕掃暑邪

  • 2025年小暑:7月7日
  • 「小暑」緊接夏至之後,傳統中醫認為此時陽極而陰生,觀察到動物均準備為生存奮鬥儲存能量:如老鷹學習獵捕、蟋蟀長翅成熟,人類應師法自然,利用充沛的陽氣落實冬病夏治,期為一整年的免疫力打好基礎。
  • 俗諺說『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經過孟夏前半大量降雨及長日照,小暑持續升溫、濕氣累積至高點,暑濕雙邪夾雜最容易熱中暑(又分「陽暑」、「陰暑」)。陽暑是因為長期曝曬過熱,可以刮痧袪熱;陰暑則因冷熱交替適應不良,無法刮出熱氣反而愈刮愈累,最適合的處理方式是讓患者好好休息、補充水份與糖份。
  • 『一雷壓九颱,無雷便是颱』則是台灣夏天午後雷陣雨與颱風交織劇烈天氣變化的寫照。
  • 白領階級的夏日保健飲品「四神湯」:包含芡實、蓮子、山藥、茯苓等藥材,均能健脾胃,改善消化不良、胃口不佳及容易腹瀉等問題,其中芡實、蓮子、山藥兼有益腎固精的功能,蓮子與茯苓同時可養心安神,消除疲勞及助眠。
  • 綠豆、薏仁、仙草也是消暑的甜點,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排濕的功效,減糖煮成湯品適合夏日享用,但應注意勿過冰食用。(撰文/邱仲呈、校修/林欣儀中醫師) 

大暑 三伏護陽氣

  • 2025年大暑:7月22日
  • 「大暑」是一年當中氣溫最高的節氣,也是學校暑假正中的7月底至8月初,應避免過長時間的戶外活動。
  • 「暑」字本身為『極熱』之意,而大暑更是極熱中之最,對人類來說應是安居室內避暑的時節,但卻同時讓許多糧食作物、昆蟲與植物快速生長繁殖,是自然生態最生機盎然的旺季。
  • 大暑是傳統三伏天的「中伏」,『三伏』為古人觀測天候中最炎熱的三個十天,此時天地間旺盛的陽氣將陰氣逼入大地之中潛伏,中醫認為最適合借天時地利來調理身體,發展「三伏貼」儲固體內陽氣以提升未來應對風寒病邪的免疫力。
  • 「三伏貼」為起源於清朝的中藥療法,原名『三伏天灸』,將「白芥子、甘遂、細辛、延胡索、乾薑」等藥材製成藥餅或膏劑,敷貼於背部為主的特定穴道,有助於降低現代常見文明病中的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及秋冬流感的好發。
  • 大暑極熱之時,以三伏貼保護陽氣,敷貼期間飲食宜清淡,勿飲冰水、生冷瓜果。對抗暑熱可食用當季水果、飲「伏茶」。
  • 西瓜、水蜜桃、鳳梨等可補充水分同時平衡體內電解質,其中「西瓜」更有天然『白虎湯』的美譽(中醫常用的清熱消暑要藥),是緩解中暑症狀的好幫手;伏茶配方依地方各具差異,普遍多由金銀花、菊花、魚腥草、絞股藍、甘草等清熱與調和性的藥材熬煮而成。(撰文/邱仲呈、校修/盧明玄中醫師) 

一年24節氣⭕️秋、冬節氣知多少?

立秋 餘熱秋虎燥

  • 2025年立秋:8月7日
  • 「秋老虎」可說是節氣『立秋』的代名詞,歷經大暑的濕熱巔峰,進入陰氣的陰陽轉化期,此時溫度、濕度從至高點略降。雖作為秋天的序幕,但於體感高溫不減,仍應小心戶外活動的熱傷害。
  • 「夏秋之交謂之長夏」,立秋屬五季中的『長夏』為夏天秋天之始,五行屬土、應養脾胃。由於外部感受的濕熱餘氣未盡,大氣中的燥邪開始影響肺功能與呼吸道,容易讓人煩躁生鬱,維持簡約運動習慣可改善身心對環境外感的不適,如清晨或傍晚健走;飲食應注意避免溫燥的辛辣食物與過於寒涼的生冷食物:如西瓜等瓜類食材。
  • 立秋時節建議食用時令蔬果:枇杷、水梨、柚子以潤肺氣,搭配蜂蜜銀耳蓮子湯兼調和脾胃、生津止渴。
  • 立秋是龍眼果樹的盛產期,民間相信吃了龍眼,子孫會升官發財,因此龍眼又稱為『福圓』或『桂圓』。「龍眼肉」曬乾可入中藥材,具補益心脾,養血安神之效。其味甘甜更成為百搭的熱門養生甜品材料,桂圓紅棗茶、桂圓銀耳蓮子都是長夏之時的好選擇,但溫補的龍眼肉食用過多亦可能上火,建議斟酌適量食用。(撰文/邱仲呈、校修/李怡萱中醫師) 

處暑 早睡蓄精銳

  • 2025年處暑:8月23日
  • 曆書:「暑將退,伏而潛處,故名也。」一語道破節氣『處暑』象徵炎熱天氣即將結束。台灣雖然緯度低、日均溫略高,人們體感溫度已相對舒爽些。
  • 此時白天時間漸短、陽氣弱而陰氣長,使人們產生「秋乏」,建議開始提早就寢,慢慢延長睡眠時間、養精蓄銳。
  • 中醫認為『秋乏』意味著人體提醒夏天活動造成體力及陽氣耗損的訊息,應多食性味甘平的食物、忌或避辛辣,趁此過渡期調和體內陰陽平衡。建議料理可運用白蘿蔔、木耳、杏仁、淮山、蓮子、百合等白色食材,飲用蜂蜜水、吃水梨作為點心。
  • 處暑,最熱的三伏天已過,五行由火轉土、再過渡到金的時節。「天地始肅、禾乃登」指生態轉為收斂,作物可收穫之時,傳統多數穀物過處暑後就不再種植。
  • 時逢農曆七月半、中元普渡,鬼月諸多習俗認為夜晚不應晚歸、減少戲水並注意飲食衛生,亦符合處暑的養生作息。避免溫差不適及受冷著涼,保持免疫系統健康、降低秋天往後流感疫情肆起被感染機率。(撰文/邱仲呈、校修/蔡育倫中醫師)

白露 中秋氣涼爽

  • 2025年白露:9月7日
  • 「白露」是夜間轉涼、暑熱退去的轉接點。秋季五行屬金、以白色為象徵。由於早晚溫差明顯,清晨地面或植物葉面會結露水,此時秋天的露水稱為「白露」,以此命名節氣。
  • 古云『白露勿露身』即認為此時節儘量避免赤膊,尤其夜間涼風容易造成體感忽冷忽熱而著涼感冒。
  • 中醫認為秋燥傷肺氣,口乾、鼻子乾、皮膚乾燥、眼睛乾澀等均是典型症狀,多喝水及注意皮膚保濕外,宜食味甘平而滋潤的食物。富含黏稠膠質的海帶、秋葵、山藥、木耳等均是良好的當季膳食,葉菜類中的川七、皇宮菜分別有充分的水溶性纖維、多醣體能潤腸胃。
  • 闔家團員的『中秋佳節』是農曆8月15日,通常在白露最後幾天,有時會跨到秋分。此時飄香四溢的桂花極具代表性,亦是整個秋季文化的象徵。盛產的麻豆文旦、新埔紅柿更是提醒家家戶戶『秋高氣爽』時候到來之台灣在地特色。
  • 此時秋收的習慣,無論農業與自然生態皆是如此。作物如二期水稻多進入孕穗期,農民多祈求白露少降雨、降低收成損害;物候『群鳥養羞』則指許多鳥類亦群棲、收藏捕集的肉糧,以備未來漸冷、獵物稀少的生活環境。(撰文/邱仲呈、校修/劉盈盈中醫師) 

秋分 夜雨冷幾分

  • 2025年秋分:9月23日
  • 『一場秋雨一場寒』是節氣「秋分」的寫照,天文上定義秋分當天白晝與夜晚均分12小時,此後陽氣減弱、走向日短夜長,每場降雨帶走環境熱能,體感明顯降溫。
  • 涼意之外,草枯花凋的肅穆之感伴隨秋燥而來,呼吸道系統易受侵擾,加上悲傷及鬱卒的情志間接影響免疫系統,臨床上流感及過敏、代謝失衡的病例增加。
  • 秋季養生,傳統上認為此時忌食辛辣、選擇甘潤食物最為合適,如水梨、香柚、荸薺、銀耳、蓮藕等。中醫上斂陰以養肺氣、益脾津為主要保健方針,以當歸、熟地、大棗等藥材為主的加味四物湯、何首烏養生湯是常用處方,中醫師依據個人體質調整配方能達到當季傳染病預防及保健調理之效。
  • 鄉間常見的野草「蒲公英」,同時也是在秋分期間可採收作為中藥材的藥用植物。台灣原生種蒲公英分布在中北部濱海區域,與中國品種及北美的西洋蒲公英均可全草入藥,而且效能相當。中醫常用於清熱解毒、紅腫瘡疹皮膚炎治療。
  • 『中秋節』與『秋分』時間十分相近,二十四節氣是依據太陽曆法推算,兩者在國曆的日期是浮動的,常互有先後。(撰文/邱仲呈、校修/陳昱達中醫師 )

寒露 茱萸辟邪🌟菊花延壽

  • 2025年寒露:10月8日
  • 象徵進入深秋的「寒露」與早秋的「白露」遙相呼應,早晚溫差更大、結露更顯著而低溫。低緯度的台灣白晝依然和煦,校園多將正值寒露的10月初定為『換季期』,學生服裝開始改著輕薄長袖,一般大眾穿搭應注意保暖、避免著涼。
  • 正值秋燥及溫差,寒露時多吃甘平而滋潤的食材有助於增強免疫系統,減少感冒生病的機會。此時牡蠣因海水溫度漸低而生長肥美,是當季新鮮美饌;蔬食者則可食時令蕈菇、栗子、白木耳、百合等配梗米煮粥,飯後再搭配一杯潤肺止咳的杏仁茶。
  • 「寒露」近臨農曆9月的『重陽節』,九九諧音長久高壽,此節更加重視養生之道,登高望遠則成為符合時宜的健康行動方案,不如夏天好發中暑、也尚未入冬易受風寒,秋高氣爽時與家人進行適量的運動,如淺丘爬山、健走等,提升陽氣促循環、增強免疫,同時調整呼吸、驅除鬱結情緒。登高後吃花糕,插茱萸『辟邪』、飲菊花酒『延壽』。
  • 「菊」是節氣寒露代表性的花卉及藥材,古云:『草木皆華於陽,獨菊凌陰盛開』指菊是少數冷天開花的植物,其中杭菊10-11月採收入藥「甘菊花」,有清肝明目、疏風解熱之效。搭配枸杞、決明子對於用眼過度的現代人是極佳的養生保健飲品。台灣原生的油菊則入藥名「野菊花」性更寒涼,多用於瘡毒消炎、和緩目赤澀痛。(撰文/邱仲呈、校修/林丞瞱中醫師)

霜降 風颱跑去藏

  • 2025年霜降:10月23日
  • 「霜降」作為秋季最後的節氣,被視為天氣從涼轉寒的交界,台灣位處亞熱帶並不似高緯度地區發生結霜的現象,但穿衣可改著長袖褲、薄外套,避免受涼。海水溫度下降也使颱風相對不易生成,俗諺「霜降風颱跑去藏」意指颱風季終結,然而氣候暖化,台灣此時仍有颱風入境的紀錄。
  • 傳統養生「補冬不如補霜降」,在寒氣侵體尚未嚴重的晚秋,以平補方式將免疫系統基礎打好,是超前部屬「治未病」的策略。可食用山藥、蓮藕、地瓜、南瓜、菇類、鴨肉、花枝等,以及黃豆的低度加工製品如豆漿、豆腐、生豆包等,水果則以蘋果、水梨為佳。和緩慢補熱量、增益氣血,避免攝取辛辣燥熱及過於寒涼的食物影響體內陰陽平衡。
  • 「九降風」是霜降時期,台灣西北部特有的氣象,尤其在新竹地區,因其地形產生強勁風勢,當地藉風乾製的特產如米粉、柿餅相當出名。霜降也象徵自然生態進入休眠期,物候「草木黃落、蟄蟲咸俯」指的正是許多蟲獸及草木即將進入休眠期。
  • 晚秋是植物茱萸家族活躍的舞台:「山茱萸」溫和補益肝腎兼收澀,常用藥方『六味地黃丸』主成分之一。「吳茱萸」全株氣味濃烈,果實入藥辛熱散寒、需炮製去小毒,多數認為是重陽節插茱萸習俗中陽氣甚重的主角。而「食茱萸」又名紅刺蔥、多用於民間食材調味,與花椒、生薑並稱『三香』。雖均以茱萸為名,但三者分類學和藥理功效差異甚遠。(撰文/邱仲呈、校修/莊育誌中醫師)

立冬 入冬補嘴空

  • 2025年立冬:11月7日
  • 延續霜降乾冷的天氣,「立冬」邁入初冬,同樣是適合補養身體的時節,民間固有「立冬補嘴空」的說法。此時可以採用略溫的平補法,「黑棗」是良好的當令食材,此外有紫米、芝麻、枸杞、馬鈴薯、羊肉等主食,搭配滋潤養陰的大白菜、豆腐調和現代人相對營養過剩的飲食習慣。
  • 冬季夜晚漸長,中醫認為應延長睡眠時間,使身體進入儲備能量的作息。「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睡補」是進補養生的最佳寫照。立冬天氣多半晴朗乾爽,台灣在地白天被形容『農曆十月小陽春,無風暖融融』,人體的陽氣開始減弱,可適度曬曬太陽暖身、從事輕量戶外運動。
  • 「熟地」是冬季的補養聖品,更是極為常用的中藥材。其為植物『地黃』秋天採收後,經炮製而成;若鮮品或直接乾用則為「生地」,兩者功效各異。
  • 秋採的地黃經過『九蒸九曬』繁複精工後製成色黑之「熟地」,在古代需要近三個月的時間,正值冬令用作上品藥,甘微溫、補血養陰,常用補方『四物湯』、『六味地黃丸』的關鍵藥材,適合秋冬之際調理體質用。「生地」則甘苦寒,用於清熱涼血。
  • 立冬在低緯度地區更近似深秋氣候,古代物候描述「水始冰、地始凍」僅適用於華北以北,可說是南北白天氣溫差異最大的時期之一。但共通特徵是此時降雨銳減、空氣極乾燥,進補忌食辛烈燥熱食材。(撰文/邱仲呈、校修/盧信雄中醫師)

小雪 虹藏無雷雨

  • 2025年小雪:11月22日
  • 在台灣,「小雪」是在體感已入冬的節氣,隨著東北季風增強,雖然不致於下雪,但11月下半開始白天氣溫明顯下降,風強而冷且降雨減少,俗諺『月內若打雷,豬牛飼不肥』指的正是小雪不會有雷雨,打雷被視為氣候異常的徵兆,此時北台灣建議可著長袖褲,夜晚早些入睡、少在外吹冷風,避免著涼。
  • 古時候冷藏技術不如現代便利,入冬葉菜類蔬菜產量銳減,為了保存青菜至寒冬繼續食用,許多地區都有醃製醬菜的習俗。現在養生則建議多食當令時蔬,如山蘇、大頭菜及深色蔬菜,香蕉、堅果、枸杞、紫米也是適合食材。天氣冷容易讓人忘記水分攝取,此時保持多喝水的習慣,有助於冬季身體水分代謝以「養腎」。
  • 秋冬採收的「何首烏」是相當知名的中藥材,被列為『上品』可延年益壽,烹煮具香氣而經常被用做藥膳料理調味,也是秋冬保養聖品。中藥「何首烏」取自同名植物之塊根,炮製後味甘澀微溫,養血補益肝腎,使頭髮烏黑亮麗而得名『首烏』;其木質藤莖則入藥「首烏藤」,又名夜交藤,養心安神能治療失眠。『台灣何首烏』為島內特有種,但為變種不易長出營養豐富又大的塊根,野生本土種藥用價值不如正品、僅限食材調味用。
  • 節氣小雪在黃河以北,是雪季的開端、冬景之始,常被用作文人創作的素材,蘇軾『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便是初冬的寫照。此外,因為陽光及雨露銳減幾乎不太有機會看見彩虹,也是古人觀察的物候,如元稹唐詩:莫怪虹無影,如今小雪時。(撰文/邱仲呈、校修/林曾翠霞中醫師)

大雪 暖衣抗風寒

  • 2025年大雪:12月7日
  • 十二月初節氣「大雪」帶來明顯的寒意,北方大陸冷高壓增強,即使台灣平地不會下雪、僅玉山峰在零度以下,一波一波南下的寒流造就南北不同的天氣型態,台灣北部直迎東北季風鋒面形成陰雨濕冷;中南部則是水庫易缺水的乾旱季。據統計,此時冷熱變化大、是感冒的高峰期,應注意保暖,特別是幫免疫較弱的孩童及老人備足禦寒衣物。
  • 冬令五行屬水,可多食色黑食材如芝麻、木耳、黑豆等以補腎來斂藏精氣,同時大雪時節氣溫驟降,飲食可加入一些溫性調味料,洋蔥、韭菜、大蒜等都是辛香暖身的食物,維持身體的陽氣。白天可多曬太陽,運動適度達些微出汗即可,避免大量排汗造成氣血耗損。
  • 中醫領域自古就有研究流呼吸道傳染病的治療方法,東漢名醫張仲景深入民間透過大量臨床實證經驗,集大成著作「傷寒雜病論」其中特別在治療各類流感疫病有心得,文中許多藥方至今仍沿用。明清時期也在瘟疫肆虐時發展「溫病學」理論,以不同角度診治瘟疫流感。台灣研發對抗新冠肺炎藥方「清冠一號」則從明代張時徹編篡《攝生眾妙方》的『荊防敗毒散』改良而來。
  • 傷寒論群方之首「桂枝湯」可謂中醫界千年來最知名、最基礎的方劑之一。現代藥理驗證具抑制感冒病毒功效,還能調理汗腺及血液循環。方中『桂枝』也是應用廣泛的藥材,取自肉桂樹的枝條,樹幹皮藥材名『肉桂』或桂皮,所屬樟科肉桂屬家族樹種多具有香氣,從枝葉到樹皮都常用於調味辛香料,藥性偏溫性,其中肉桂燥熱能散寒回陽、桂枝辛溫發汗通絡。(撰文/邱仲呈、校修/蔡岳廷中醫師)

冬至 十全初陽生

  • 2025年冬至:12月21日
  • 「冬至」迎來一年中白天最短的時期,北極圈甚至會出現永夜、南極則是永晝的現象。雖然學理於此時吸收陽光熱量最少,但因土地與海洋會蓄積熱能並延遲對氣溫的影響,冬至並不是最冷的節氣,趁此時透過進補等調理方式,儲備體內陽氣,為抵禦寒冬做好準備。
  • 中醫認為冬至極陰後而陽氣初長的現象為「一陽生」,舊去新來、萬物準備復甦,人們準備為新一年計畫的同時,調整體質提升抗疫能力也是同步重要。自冬至首日開始三個九天至小寒後期,應好好調節免疫系統,稱為『三九天』,敷貼中藥材在穴道上的預防療法「三九貼」可以在寒氣侵體之前,強化體表抵抗外界疫病。作法及處方與夏至的三伏貼相同,兩者在不同時令補氣,均能長期逐步改善呼吸道過敏、手腳冰冷、易感冒等體質。
  • 冬至在華人世界,特別是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等東亞地區都被視為大節,其祭祀及團圓的習俗象徵年終圓滿,稱為「謝冬」或「賀冬」。家人共聚吃湯圓相當普遍,傳說「圓」有補陽意涵,搭配平和微溫性食材實質進補,補充大量蛋白質營養的肉類:如烏骨雞、牛肉、羊肉,以麻油、生薑、當歸、枸杞等材料調味為當季適合的藥膳。
  • 「十全大補湯」是冬令最經典的藥膳之一,是由基本方補氣『四君子』與補血『四物』組合為八珍,再加入黃耆、肉桂而成。主打氣血雙補、並能溫陽禦寒,適合虛寒體質、手腳冰冷的人服用;但台灣的氣候型態加上現代文明飲食與生活習慣養成諸多濕熱體質族群,建議由中醫師針對個人化調整服用,更精準照顧自身與家人的健康。(撰文/邱仲呈、校修/宋家瑜中醫師)

小寒 臘八禦天寒

  • 2026年小寒:1月6日
  • 正值三九天前後的「小寒」標誌著進入寒冷的節氣,此時也是台灣平地與山地、南部與中北部氣溫差異最大的時候。合歡山、雪山、玉山等2500公尺以上高山開始積雪,甚至接近大寒期間,2000公尺以下的太平山、陽明山偶有機會降雪。台灣位處亞熱帶的南方白天會有寒意,更需要『洋蔥式』外套穿搭、小心日夜溫差;而中北部普遍低溫,應著保暖大衣、厚外套避免感冒。
  • 除了外在禦寒措施,保暖衣著及外敷三九貼提升免疫力,補充能量的膳食亦相當重要,像是臘八粥、薑母鴨、羊肉爐等。包含肉類、堅果為佳,能補充蛋白質及適度的熱量;佐蔥、薑、蒜、韭菜等辛香料提升陽氣溫化胃寒濕氣。
  • 「薑」不論在藥用及食物調味都是相當泛用,鮮品『生薑』促進發汗袪寒、可暖胃止嘔而被譽為嘔家聖藥;經炮製的『乾薑』性更溫熱,功效著重於溫裡,可溫經止血、緩和虛寒胃痛。
  • 「臘八粥」是小寒節氣的代表食物之一,據傳唐朝時傳自天竺、為紀念佛陀成道而衍伸的供品,並成為寺廟天冷時佈施常用配方後,逐漸在民間流傳,清代已是家戶必備的冬令膳食。「臘八粥」以五穀雜糧、各式豆類及乾果燉煮而成,配方在不同地區發展出不同食材,但整體功效大致上以甘補脾胃、溫暖身體為主軸。北方會加入花生、松子等堅果類及肉品增加溫補特性;南方則會加蓮子、薏仁等使整體更近於平補。當今常見的甜品『八寶粥』被認為是參考臘八粥的衍伸商品。
  • 冬令節氣中,古人認為大寒應冷於小寒而命名。但據近代氣象觀測結果,東亞地區普遍測定最低溫的日子多數發生於小寒,但接近亞熱帶、熱帶區域及沿海地形的最低溫則落在大寒的年份更多。除了古今氣候變遷的可能性外,環境體感與實際溫度的落差,都讓兩節氣寒冷程度難分伯仲,但小寒至大寒初期無疑是大地釋放自冬至累積寒氣最劇烈的期間。(撰文/邱仲呈、校修/張繼憲中醫師)

大寒 歲末藏精氣

  • 2026年大寒:1月20日
  • 延續小寒的低溫,天寒地凍的「大寒」一詞亦有酷寒之意,是最能顯現自然環境嚴峻死寂的節氣。高緯度地區積雪厚而不化、許多動植物進入休眠;低緯度僅高山降雪但平地相當低溫,如台灣受大陸冷氣團南下形成的寒流影響甚至出現超越小寒節氣的低溫,中北部須著厚大衣禦寒,處於熱帶的南部則會出現低於20度以下的凜冽天氣。
  • 冬令晝短夜長,人體陽氣也相對較弱,作息上適合『早臥晚起』延長睡眠時間保養身體、減少劇烈運動避免能量過度耗損。農曆新年通常正值大寒期間,春節連假也是現代人補眠好時機。
  • 充足休息再搭配溫補的食膳是此時的養生法。飲食建議大致與小寒時類似,唯此時已進入冬季尾聲、體內陽氣即將復甦,辛香料與肉類等蛋白質、油脂的攝取應適量,避免過年進補過度;若食麻辣鍋火鍋可加一點白菜、冬瓜調和燥熱之氣。藥膳則首推東漢張仲景研發的「當歸生薑羊肉湯」,千年歷久不衰已成家常料理,被譽為冬季暖身第一湯、可溫中補血。
  • 冬令進補雖以氣血雙補為主,『氣虛』是現代文明中不論男女經常出現的證候。「補」的療法可說是中藥最廣為大眾熟知的特色,其中補氣虛的「人參」已成中藥行的代名詞,因明代《本草綱目》紀載其『治一切虛證』而扶搖直登神藥般的地位。中醫應用以參為名的藥甚多,其中屬補氣、常見者有『人參、黨參、西洋參』,人參僅產自中國東北及韓國等高緯度地區而稀貴,功效微溫大補元氣、以補「肺」見長;黨參性平、生津補脾胃,時作昂貴人參代用品;西洋參則是來自北中美洲,功效偏向滋陰涼補。
  • 對台灣農業來說,大寒與小寒兩節氣是作物最容易發生寒害的時令,為降低風險通常會習慣在大寒之後才開始插秧及栽作。(撰文/邱仲呈、校修/陳憲法中醫師)

  • 首頁
  • 關於我們
  • 養泉公益基金會
  • 24節氣身心安好
  • 知識臉書
  • 任務・服務
  • 本草生活
  • QA 與我們連絡

太陽草堂・養泉公益基金會・太陽中醫診所  COPYRIGHT © 2024 保留所有權利。

提供者:

最新活動進行ing

建立好關係🌟手作健康活

桃園市立圖書館總館聯手養泉健康網絡推出暑假八月特別企劃

以「建立好關係」為題連結8種材料手作宣傳身心安好健康活

進一步瞭解

此網站使用 cookie。

我們會使用 cookie 分析網站流量,並為您最佳化網站的使用體驗。您接受我們使用 cookie,即表示您的資料會和其他使用者的資料進行整合。

接受